捏麵人藝文活動傳遞生活美感

◎鎮長園地

捏麵人藝文活動傳遞生活美感

近日的鹿港展開著「捏麵人」藝文活動傳遞,幾團有色的麵團,在藝師的巧手下搓、捏、壓、切、剪、畫下,變成一個個色彩鮮豔、動人活潑的造型,或飛禽走獸、或蔬菜水果、或傳記人物,甚至是孩子們喜愛的卡通角色。

「一一二年地方文化館計畫」中的手工藝體驗活動中,邀請到台灣唯一文建會輔導成立、以捏麵人為主題的「巫家捏麵館」梁秀蓁老師,與參加的學員們一同以巧手巧思、創作出各式各樣專屬的捏麵造型。其中梁老師帶來許多作品如:麒麟送子、關公、八仙、彌勒佛、西遊記人物等傳統捏麵人,和小朋友喜歡的各種卡通捏麵人。這些捏麵人都做工精細,當你靠近看時,可看到麒麟身上一片一片的麟片,關公衣帶上的皺褶,精細的程度令人嘖嘖稱奇!彌勒佛微笑的臉部等細微。

梁秀蓁老師表示,隨著時代的演變,捏麵人在不同的時代,有著不同的角色。在以前捏麵人只是放在供桌上拜佛的供品,拜完後可以拿來吃。現在的捏麵人作品則可大可小,小的可做手機吊飾,大的可做大型雕像,朝藝術方向發展。現在的捏麵人題材不再只是「看桌」的題材,大多加上了許多小朋友喜歡的卡通人物。而除了這些題材外,更將自己在台灣農村生長的經驗做成捏麵人,像:阿嬷顧孫、阿爸犁田、踏水車、搓草、收割稻子和舞獅等,都是非常有台灣本土特色的作品。

另外在鹿秀社區大學開設捏麵技藝課程、為傳揚捏麵人文化孜孜不輟的王清榮老師,自八月三十一日至十月八日於鹿港鎮圖書藝文中心展出「傳統捏麵人師生聯展」,在王清榮師生的巧手下,捏塑出十分傳神生動的作品,逾百件捏麵人形貌多元,橫跨古今人事物,也值得大家走訪圖書藝文中心一覽精彩的捏麵技藝。

王清榮老師表示,捏麵人文化可追溯至宋元時期,是作為裝飾宴席的「看桌」,用蔬菜水果做成飛禽走獸,以及用麵粉捏成壽星、仙人等,這類風俗直到七O年前在古鎮鹿港還非常流行,尤其是女兒歸寧省親,宴請女婿時會另設一方看桌。隨著時代變遷此一習俗逐漸逝去,只在供神拜佛時使用,如今在舉行中元普度或廟會祭神時,還可以看到許多「看桌」供人欣賞。而鹿港鄉親以前在冬至夜,大人忙於做湯圓時,孩子們就在旁邊做捏麵人,在地人稱為「做雞母狗仔」,全家一起手作參與,感受年節的和樂氣氛。

梁秀蓁老師與王清榮老師對於捏麵人創作,不論是人物、動物、神獸等傳統典故或現代的動漫角色都能信手拈來,造型維妙維肖,令人真假莫辨。兩位老師致力推動傳統捏麵人文化及技藝傳承的用心,令人相當感動!志宏認為捏麵人是千年的傳統民俗藝術,它凝聚了智慧和創造力,期盼社會大眾對於民俗藝術能夠給予更多的關注,讓捏麵人這項文化技藝得以綿延流傳。〈鹿港鎮公所廣告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