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度歌裡一窺鹿港的綽約風姿

◎鎮長園地

普度歌裡一窺鹿港的綽約風姿

約定成俗的農曆七月十五,是中元普度祭拜「好兄弟」的日子,然富而好禮的鹿港,傳習著從農曆七月初一至八月初三由各角頭舉行輪普,而輪普的日程,後來被編為鹿港普渡歌。普渡歌除了記載著富庶一時的過往。而時代變遷下,雖鹿港各地輪普盛況不復存在,但普度歌傳唱的老地名,卻有著時代背景的深遠意涵。「初一放水燈.初二普王宮.初三米市街.初四文武廟.初五城隍宮.初六土城.初七七娘媽生.初八新宮邊.初九興化媽祖宮.初十港底.十一菜園.十二龍山寺.十三街門.十四飫鬼埕.十五舊宮.十六東石.十七郭厝.十八營盤地.十九杉行街.二十後寮仔.廿一後車路.廿二船仔頭.廿三街尾.廿四宮後.廿五許厝埔.廿六牛墟頭.廿七安平鎮.廿八泊仔寮.廿九泉州街.三十通港普.八月初一龜粿店(豬砧).初二米粉寮.初三乞食寮.初四乞食食無餚」。

七月初一「開鬼門」,民間傳說這天有「好兄弟」從陰間被放出來到陽間覓食。人們會在海邊點燈召水靈,也給予好兄弟照明(照冥),昔時海邊點燈的地點是在「大崁頭」 (現天后宮停車場處)。「初二普王宮」:今公會堂早年為泉州先民供奉蘇府王爺的「萬春宮」一帶,是一座王爺宮,簡稱「王宮」。「初三米市街」:目前改名為美市街,早年是台灣中部地區在鹿港米倉的集散地。「初四文武廟」:縣定古蹟,包括文廟、武廟及文開書院。「初五城隍宮」:即城隍廟(鰲亭宮)兩側附近。「初六土城」:中山路至三民路口一帶,早年為清朝海軍游擊隊的臨時駐地,日據時期為台糖小火車站據點。「初七七娘媽生」:七月七日俗稱七夕,是中國的情人節,鹿港有拜「七娘媽」的習俗,當天不普渡,全面拜七娘媽。「初八新宮邊」:新宮是指新祖宮,為台灣唯一官建的媽祖廟。「初九興化媽祖宮口」:即興安宮附近聚落,興安宮為興化人所建,主神是由福建省興化府先民供請來台的媽祖,又稱興化媽祖宮。「初十港底」:位於龍山寺之南,是「廈菜園」與地藏王廟之間的聚落,早年來鹿港的船舶,最內可達之地,所以稱之為港底。「十一菜園」:今之菜園里,包括鹿港國小西南邊,分「頂菜園」與「廈菜園」。「十二龍山寺」:龍山寺及週邊。「十三衙門」:所謂衙門是指清朝北路理番同知署,即米市街南邊,今鹿港國小校內。另有「十三普金盛巷」之說,金盛巷在清代稱「長培埕」,位於今中山路與美市街之間,不少衙門官役住家之處,因而也一起普渡。「十四飫鬼埕」:位於今城隍廟前方聚落。「十五舊宮」:意指鹿港天后宮,鎮民稱之為舊宮,以別於「新宮」的新祖宮。「十六東石」:位於鹿港東石里,是「北頭」的漁村聚落。「十七郭厝」:為「北頭」三個里之一的郭厝里,信仰中心為保安宮。「十八營盤地」:新祖宮右側與永安宮附近一帶。「十九杉行街」:清代時期是木材與手工藝品製造的聚落。「二十後寮仔」:早年鹿港「樂觀園」周邊 ( 復興路與鹿草路交叉口與西側 )。「廿一後車路」:現在的後車巷,與中山路平行、由第一銀行後方至菜市場,全長近三百公尺。「廿二船仔頭」:天后宮之西北方,原「水上派出所」與奉天宮之間,早年是船舶停泊處、現在的天后宮香客大樓前方。「廿三街尾」:今小火車站南邊之街尾里,以地理位置而言,從「北頭」為起點,延伸至鹿港街最尾端,因而有「街尾」稱呼,目前為新興街所在。「廿四宮後」:指鹿港天后宮後方聚落。「廿五許厝埔」:頂厝里、埔崙里一帶,是早年許氏家族開發的聚點。「廿六牛墟頭」:又稱牛頭,昔為牛隻休息與集散地,今景福里。「廿七安平鎮」:鹿港民俗文物館大門前至石廈街、安平巷、復興路一帶。「廿八泊仔寮」:又稱「打粽埕」,是船舶停靠區,又稱婆仔寮、蠔仔寮,位置在新祖宮門前至成功路、文開國小左側一帶。「廿九泉州街」:從新祖宮右側起至日茂行前後的聚落;如果七月是小月,沒有三十日,則廿九就是通港普。「三十通港普」:鹿港在過去二十九天未普度的地方,都在這天補行普渡。「八月初一龜粿店」 (豬砧):龜粿店指所有的糕餅店,這一個月都忙著做生意無暇普度,所以糕餅業者與市場豬砧(豬肉舖)也在今天普度。「初二米粉寮」:米粉寮顧名思義是製作米粉的工廠,七月間都忙著生意,同樣無暇普度。「初三乞食寮」:乞食寮為乞丐聚集地,早年有「崙仔頂」及龍山寺左前方靠近港底一帶兩據點,一般分為北寮與南寮。「初四乞食食無餚」:意為乞丐們在七月普度期間,可到處獲施捨,而今普渡已過,無定點可吃,又回到三餐靠乞食過活的日子了。

不一樣的農曆七月,不一樣的鹿港人,訴說著不一樣的鹿港事。〈鹿港鎮公所廣告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