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鹿港成為遊客想一來再來
讓鹿港成為遊客想一來再來
鹿港是否是讓人喜歡的地方?會想一來再來?以這樣思索,就能瞭解鹿港觀光業,能否有亮麗的遠景。因此營造鹿港豐趣、觸動人心的老鎮特色,成為讓各類遊客喜歡的地方,是亟待關心的議題,這是老生常談,不過現在不做,將來會更難。
為推動鹿港觀光產業,早年鹿港鎮公所與文教界曾投入大量的心血,包括人力、物力與經費,才能有如今讓人讚譽的局面。在魏明谷縣長時,配合當時鎮長黃振彥提出的鹿港國家歷史風景區案,推動「鹿港溪再現計畫」,打造鹿港溪成為優質水岸環境及文化展演空間,是近年來的壯舉。
鹿港溪整治風華再現,尤其在鹿港慶端陽時的「小鎮光影藝術節」,璀璨的燈河和古蹟美景,吸引沿岸川流不息的人潮,帶動鹿港二日遊發展。但代表鹿港溪水質的魚類,因溪水缺乏後續的管理維護,曾出現魚群大量死亡惡臭,及水生植物過盛影響排水等情形,造成民眾的嫌惡,讓遊客卻步,公部門對此也進行相關改善措施。
對於地方觀光業發展,老爺酒店集團執行長沈方正,曾提到一個問題:經營一個觀光旅遊地點,是要讓一百個人玩一次?還是一個人玩一百次?大多數觀光業者傾向選前者。傳統觀念是,旅客的「量」比「質」重要,因為要吸引人來旅遊並非難事,只要價格低就行了,但要讓人回味無窮、一來再來,就不是件簡單的事。
然而,這個老觀念,已經快要過了保鮮期。時空背景丕變,鹿港現在要爭取的,是願意一再造訪的觀光客。這類型的觀光客重視慢活,更重視獨特體驗,他們會前往某地,進行深入的探索,聆聽那片土地的故事。觀光旅遊要創造價值,必須靠能觸動人心的故事,能讓人嚮往的體驗,才能創造不一樣的情感,讓人流連忘返。
鹿港的觀光業,未來要有願景,應該先回顧來時路。在民國六十年間,除了鹿港青商會發起的民俗才藝活動外,已故作家尤增輝一系列的「鹿港斜陽」文章,更是激發許多喜歡旅遊的人士,前來尋幽攬勝,從容的深入老街古巷、日廟宅院探覓佳境,當時鹿港豐趣的文化資產,蘊藏處處,讓人驚喜。
鹿港的文化資產,相當豐富而有魅力,如果能妥善的維護保存,有如台灣民俗文化的生活園區,加上規劃適合各類遊客的觀光指南,提供旅遊所需的交通、食宿、文化等資訊,那麼鹿港除了全省聞名的民俗小吃外,還能讓遊客進行知性及感性之旅,成為讓人喜歡、想一來再來的地方。